商界人士的文字梦

李杰

冯唐其实不老

■李 杰(北京华章同人公司编辑)

最开始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难免联想起“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成语,充满了人世的沧桑与无奈,然而一看文字,却并非如此。以前评论家说王朔是“痞子写,痞子看,造就一堆新痞子”,冯唐应该是有成就的新痞子,比起王朔来更多了一份才华。虽然冯唐的文字,还是那种北京大爷的感觉,嬉笑怒骂如同晚饭后在胡同里闲扯,但博士的智商到底还是不同,看人看事都有种手术刀的冰凉,有嘲弄而无攻击,有冷笑而无哈哈大笑,也就是这一点,让他和王小波比起来,还缺点所谓的人文关怀。

太聪明的人适合写随笔杂文,小说嘛,稍微差一些,所以,我一直很喜欢《猪与胡蝶》的辛辣幽默,总觉得《万物生长》中才华太盛,不够简洁悠长,而这一点,在《18岁给我一个姑娘》中,有了很大的改进——在说的过程中,冯唐体现出了不说的智慧,更多了回忆与叙述,少了炫耀与自恋。在他笔下,少年的欲望是一把刀 ——那种色情与暴力是渗透到骨子里的,敢于将无耻的事情说得如此理直气壮而生动性灵,直视自己年轻懵懂而混乱的青春,格外痛快淋漓。在小说结尾的后记中,他提到自己写作的最初动机是看到鲁迅文学院有学者对冯唐的小说《朱裳》的评语:

在摹写社会阴暗面、青少年邪促心理及逆反行为时,由于作品本身浓郁的夸饰风格及其因此带来的欣赏笔调,容易在未成年的读者群中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正是这种想让自己成为巫师的诱惑,使他对自己的青春期一再回望,而不肯将其随手扔进垃圾堆,也更让人回想在少年时代的那个北京街头的少年。

他的文字,喜欢用口语白话,北京方言的充裕散淡使他的小说不自觉地透着一种大气与骄傲,如评论家所言,他幼功太盛——文字从古文中脱胎而来,不失空灵与柔润,留学后在西文的熏陶中,又有了简洁的逻辑和锐利的思想。而这一点,正是“五四”时期白话文的力量,在几番轮回后,又在他的手中现身相见了。

现实中第一次见到冯唐,是在公司里,一个黑瘦而俊朗的少年,完全是小说中的模样,一点也不像是身价百万的香港高级金领,言谈谦和有致,微笑很让女生着迷。那种宽容厚实使他的骄傲并不外露,对人的真诚也很难让人想到他做生意时的老于世故。当时他还是香港招商局的财务总监,业务繁忙,我们空出一间办公室给他接电话,虽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但从他脸上的神情得知,那都是多少多少万的生意,不谨慎不行。私下曾问及,老板知道你写小说吗?答曰知道,这是我和他的君子协定,每天写1000字,不耽误工作,就当是休息。今天,他又被高薪聘请回麦肯锡工作,据说也是因为麦肯锡的老板认为他精通中国文化——看样子,写小说的回报不仅仅是在出版市场上。

最有趣的是在一起酒后瞎聊,“云南印象”的菜其实也一般,但当这帮1970年代生人的朋友聚到一起书生意气指点江山,便有了更多的酸甜五味。多变的生活轨迹,广博的人生阅历,使他皇城脚下的见多识广、处变不惊显得格外自然,少有的惊喜与更多的性情使一切显得分外随意。在所有的话题中,唯有当年在互联网刚兴起时,在“泡网俱乐部”的“潜水生涯”令他兴奋——当时的胡赳赳、狂马、王小山等,都是那时网上的文坛外高手。应该说,他在文字上的江湖地位,也该从那时算起。但坚持到今天,还能在文字上有所成就的写手,已经屈指可数。

至于他的求学与就业,更是带有强烈的精英痕迹和搞笑色彩——在中国最好的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妇科肿瘤疾病方面的博士学位,获得美国收费最高的MBA名校学位,有麦肯锡的工作经历,使他再一次显示出了过人的智商——医学研究的是个人病例,工商管理也不过是企业的病例。而与一般的商人不同的是,长达8年的学医生涯成就了他对人的敏锐观察和深切悲悯。在这世界众多边缘上游走自如容易,但在捉笔如刀时淡定从容却很难。在这个30出头的老青年的眉宇发梢之间,总有着当年喝大酒泡姑娘的意气,也有着一个人啃猪腰子写字时的沉静。

年轻总是好事,在这个漫长的青春期里,冯唐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