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长

红叶

几个月以前,我偶然在EBOOK网站上读到冯唐的《万物生长》。虽然只读到了片断,还是被作者所描述的成长深深地吸引了。于是四处打听哪里有纸书卖。最近终于得偿所愿,完整地读了三遍。
我是个年龄与作者相仿的普通读者,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只凭感觉。所以,无论写文学评论的人怎么安排这本书的位置,我都认为这是本很不错的书。因为它使我想到了自己的成长,乃至我们这代人的成长。

每一代人都通过文学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很多作家直到现在都在写文革,描述经历过文革的我们的父母和兄姐一代的经历、情感和成长。而我们这一代人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告别了校园,有了份工作,以结婚为目的找了个男(女)朋友,或者刚刚结婚,虽不必为舍不得买件心仪以久的新衣服发愁了,但还没有发财,也还没有陷入上有老下有小、妻子成了黄脸婆、情人闹着要名分的中年危机之中。正好是回忆的时候,我们茫然四顾,很多事情象放电影一样在我们脑海中闪过,却象轻风一样不可触摸、难以琢磨。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于是我们叹了口气,摇了摇头,打电话约了女友去逛街,或叫了单身却不贵族的老友打通宵麻将。

而冯唐却任凭思绪蔓延,琢磨成长的过程,并且梦游般地把来时路重走一遍。我不知道这个过程是痛苦还是甜蜜,抑或兼而有之。然后,他绘声绘色地讲给我们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当然也很不错,有一些神来之笔,但关键胜在对生活的感悟和坦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很重要,就象一个旅游团去长城,游客看到的当然是同一个长城,但有的人东瞧瞧西看看,然后不屑一顾地说:“就这么几块烂砖头啊?没劲。”有的人觉得心潮起伏,满肚子话要说,却找不着词,只想起小学老师讲的笑话:“啊,长城,长城,真他妈长啊”。还有些人不但看了,感觉了,回去还洋洋洒洒地写了篇文章骗了稿费。生活中这三种人都有。我是第二种。冯唐可以说是第三种。当然,还要有坦率的勇气,不然做出来的不过又是官样的文章――形势一片大好,青少年都五讲四美三热爱健康成长。官样的文章,用词华丽、虚情假意、充满谎言,但我的小学老师当年会拿出来当范文念。文学哪能不走下坡路。

冯唐可以说是坦率的,这是《万物生长》能够成功的必要条件。我们每个人都浸淫在生活的柴米油盐、声色犬马当中,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地让某些真相见光,也不是每个人都承认这世界有异端才是正常的。冯唐象画素描一样勾勒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但并没有老老实实地做照相般的纪录,而是用他刁钻的目光上下审视,然后依了人物的轮廓夸张、变形,产生了哈哈镜一样的效果。这夸张和变形并没有使真实感打折扣,反而加深了感染力,让我们认出了这里面就有睡在上铺的兄弟,有同桌的你,有迷迷糊糊正在长青春痘时的自己。这正是冯唐的功力和《万物生长》的魅力所在。

在《万物生长》中,冯唐的笔调是犀利的,对一切都有点冷嘲热讽的意思,但在这冷之下,隐藏着的是含蓄和隐秘的热情,是对青春岁月的留恋和回味。如果说他的调子太“阴”的话,我认为也是“阴柔”的阴,而不是“阴险”的阴。当然,对此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跟每个读者的品位和阅历有关。

再说说喜欢《万物生长》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冯唐写的方圆几里的活动范围也正是我前几年经常出没的地方。银街,东单的专卖店,小饭馆,北大的塞万提斯像和未名湖边的石舫,幽长的宿舍楼道,灰尘扑面的垂杨柳,艳名远扬的麦子店一带,看着这些熟悉的地方在冯唐刁钻古怪的笔下出现,真是种很有趣的体验。还有,似乎每个学校都有象青楼里喊接客一样叫同学们接电话的大爷,有供小情侣互相“学习”的隐秘角落,图书馆里好睡眠,宿舍里的兄弟各有各的古怪之处。唉,I服了冯唐。

但是,我也从《万物生长》中看到了现在比较流行的所谓自恋。就象他自己写的那样,不留神写出了个洋洋自得,一副欠揍模样的主人公。也许自恋是青年必须要经过的一个阶段,就象传说中穿过一条隧道才能到达天堂,就象彩蝶的前生不过是一条生命力旺盛的丑陋的毛毛虫。然而,成长是必然经过、且只能经过一次的阶段,不能重复,就象我们不能次次初恋。所以,我担心冯唐在《万物生长》之后还能写出什么东西,希望他能再次让读者吃惊。当然,吃的是“惊喜”的惊,而不是“惊吓”的惊。

如果你见过一条名叫冯唐的毛毛虫,请转告他,一定要变成一只斑斓美丽的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