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采访 – 冯唐 | 虚实之间

男人风尚LEON 2023-04-06

北京初春,日光还是稀罕的。南锣鼓巷的咖啡馆,招牌不太显眼,进去是个四方小院儿,矮墙黛瓦,透进满室光。店主是个有雅兴的人,在院子里挖了一个小小的水塘,养了几尾锦鲤,水面波光粼粼,游鱼活水,给这处人造商业景点添了几分生动。

冯唐准时到达,穿一件深色衬衫,脸上带着浅笑,他双手抱拳,略带些拘谨地跟工作人员打招呼。早有耳闻他本人跟书中形象迥异,文字里的他恃才傲物放浪形骸,现实中人人赞他是温和有礼的谦谦君子,今日得见,方知传言不虚。

此刻他一人站在院子中央,等待摄影师调试设备。有束光打在他身上,从狭窄的巷子和低矮的平房缝隙间偷溜进来的阳光,在池塘的水面上投出一湾毛绒绒的倒影——是他头上刚生长出来的毛茬。那是当天他全身上下的唯一“破绽”,藏匿于波澜不惊之下的汹涌,将他与自己书中那个“肿胀”的男性联系到一起的锚点——已过天命之年的冯唐,从眉眼到身段,都仿佛被熨烫过一般平顺服帖,唯独头上支棱起来的刚硬发茬,是他尚未被驯化的表征。

冯唐说,他每隔两星期就要剃一次头,也不需要他人帮手,就蹲在自家洗手间的地上,一把推子,二十分钟,省时省力又省心。为了“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他尽最大程度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形象得体,仪容清爽。这当然不容易做到,尤其是考虑到他已经52岁,仍然坚持每周工作80个小时、每天睡眠6小时的习惯,行程排满,全年无休,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去工作的路上。

他对自己的相貌似乎有相当的自信,自称“南城金城武”、“伦敦梁朝伟”和“街边周润发”,大概是怕我们不信,还现场讲述了一个在东京街头被路人大妈误认,拦住索要签名的故事。说这些话时他脸上带着不置可否的笑,语气中一半轻浮一半认真,让人分不清他对待此事的态度,究竟是自嘲还是自恋。

冯唐早就放弃了跟人解释和自证,直言“不与傻子论短长”,深谙大众传播之道的他,选择用自我调侃来消解意义。早年有网友评价他“油腻”,他便将笔名改作“油腻老祖”,写文章专挑刁钻的切口,故意挑战某些人敏感的神经。有人说他是“流氓”,他便煞有介事地分析“食色性也”,不为替自己正名,好像只为坐牢“流氓”之实。听人主张作家不宜行事太过张扬,他干脆开了视频直播与网友互动,期间嬉笑怒骂金句频出,百无禁忌无所避讳,令人直呼“万峰老师上身”。说到万峰,他看我一眼:“听说过这位,你年纪也不小了吧?”我们相视一乐。

晌午一过,光线收缩,小院里起了风,吹动他长衫的下摆。冯唐依然站在院子中央,跟身后的竹,脚下的石,水里的鱼融为一景,仿佛来自另一重世界。

人群中起了一阵躁动,有个声音说:他好像一位高僧啊。

话一出口,便有人附和。眼前的冯唐,清瘦,端凝,带一点肃杀之气,还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禁欲感,这也许是他隐藏在恣意张狂之下的另一面,也许只是他为了应和此情此景的即兴表演,又或是他跟大家故意开的一个玩笑。他从不肯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好像自我剖析会让他害羞似的,不是半开玩笑地岔开话题,就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测过基因,说我精神分裂的倾向高于常人155倍。”他拿起手机,找出检测报告,大大方方地展示给我看,又带点喜不自禁的得意,“精神科的马教授跟我说,这一类人的比较有创造性,能够胜任不同种类的工作。”

采访冯唐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并不是说他不是一个好的谈话对象,恰恰相反,他才思敏捷妙语如珠,逻辑缜密不乏幽默,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是一个堪称卓越的表达者。然而正是那些嵌入肌肉记忆的熟练和圆融,让整场对话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滴水不漏,油盐未沾。我们辗转腾挪,左支右绌,试图从他那套承袭自咨询公司的经典方法论中撬开一线缝隙,让我们得以绕过重重封锁的体面,瞥见他身上的一星野性。

以下是《LEON》与冯唐的对话——

LEON:作为一部分人眼中的“异类”,有人觉得您做事显得“用力过猛”,不符合他们对“知识分子”飘逸淡泊的刻板印象,您觉得造成他人对您“用力过猛”观感的原因是什么?

冯唐:我觉得是这样,我是做管理的,其实在做管理之前,我就天生笃信「成事」学第一公理,就是我要把我这块儿料用到极致。哪怕我们不是管理者,我们也有这种天然的欲望,就是我要把资源利用最大化,把效率最大化。

第一,不见得每个人的能量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天赋的不同,很多时候人没有获得成功,是他没有把自己最大的能量发挥出来,而是浪费在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地方。我的确是太追求效率最大化,比如说我会蹲在卫生间给自己剃头,20分钟就能搞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还不在乎我长得如何,不在乎我的发型好不好看呢。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人类有一种天然的趋势,就是想把效率最大化,我把效率最大化用在自己身上,争取活得更丰盛。

第二,我倒是觉得「用力过猛」并不是针对把自己这块儿料用尽。我觉得把自己这块儿料用尽是件大好事,也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事情。哪怕你说我就喜欢发呆,我就把享受发呆这件事做到最大化,我哥41岁就退休了,他到威海找了个地儿,面朝大海,天天发呆。你不要小看他,这不是特别容易的事,他虽然挣得不多,但是也尽量少花,他想发呆,就把发呆做到极致,我觉得这都谈不上「用力过猛」,这是应该有的追求。

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事本不该你做,而你非要去做,非用很大的力气做,我觉得这就是「用力过猛」。第一是尽人力,第二是知天命,就是你老天没给你那碗饭,那个东西你不该追求,你不该有这个位置,你不该有这个奢望,就把这个砍掉。我理解的「用力过猛」是欲望不对,产生了妄念,也就是用力过当。

第三,我想说的是:事大于人。好多人出现「用力过猛」的原因是,他太考虑自己了,结果就导致动作变形了。后来我老劝他们说,别管别人怎么看,你就关注你的作品,把自己忘掉,别老想着自己。其实有时候我们看人「用力过猛」,一个是他在追求他不该追求的东西,还有一个就是,哪怕这个东西是他该追求的,但是他在追求的过程中太在意自己了,没有享受追求的过程。

LEON:如我们所见,围绕在您身上的话题和争议一直没间断过,您渴望获得大众的理解吗?或者说,您在某种程度上很享受站在一群人的对立面,与之“战斗”的姿态?这是一种人到中年的“叛逆”吗?

冯唐:第一,我当然希望所有人都喜欢我,我也是正常人。

第二,你想要所有人都喜欢你,这事就不可能。人是很「贱」的,有十个人夸你,你记不住,有一个人骂你,你就会特别伤心。我现在反而会把自己放得比较低,看我自己就好像看其他人一样,同时看其他人——特别是骂我的那些人,也像我看芸芸众生中的一组人一样。当我「脱」出这个状态的时候,已经不太考虑对和错了,反而是把它当成人类的群体行为学来看: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在这个事件上他为什么这样?因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多数人看一个现象都免不了盲人摸象,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时间,见识都是有限和不同的,所以看待任何一个事情,十个人很可能有七八种看法,这也是非常正常的。 

第三,有时候当我有点「飘」的时候,我会故意在网上找点骂我的,特别是骂得有创意性的,让我冷静一下,或是让我开心一下。举个例子,因为我的那本《金线》写得比较薄,最后成书大概就6万多字吧,然后网上有人就说:「冯唐老师本来可以明着抢钱的,但是人家毕竟给了你一本书。」我觉得这个说法就非常有创意,但有些我就直接忽略了,人与人的认知不在一个维度上,点到为止就好了。

但是面对那些我认为是重要的,所谓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会跳出来非常明确地表达我的观点。我觉得当我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又是自己非常笃信的事上,我有义务让其他人知道我是怎么想的。我觉得如果形成世人一边倒地骂好东西的风气,对这个世界是有害的,我有义务跳出来说,这个东西不是你们说的垃圾,这在个别时候是有作用的。

最后,我说过九字箴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实际上这其中是有不同方面的关系,我想说的就是: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成败安之于数。其实说白了,有些是非让别人知道,是一种不要脸;有些是非不去争,也是一种不要脸;有时候随你说了,有时候我就腆着脸舔说了,其实都是某种程度上的不要脸。

LEON:您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所谓的“流量密码”,似乎所有人能都对您和您的某些言论评头论足,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甚至连您的书都没读过,您是否会觉得这样有失公允?您是否认同“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冯唐:接近真相的方式——我说的是接近真相,因为你不会拿到100%的真相。比如说院子里的竹子,跟你眼中看到竹子,以及我眼中看到的竹子,都是不一样的,它下面有一个底层的实像,但更多的是映在我们心中的虚像。

那么,接近真相的方式就是加大数量。比如你想知道冯唐是什么,你就多读,我想知道冯唐是什么,我就多写。可能书上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我,音频和视频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我,那我就多表达,尽量多呈现给大家。我的确是有表达欲,有很强的表达欲,这是我唯一能做的。

另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时间,只要这个东西有更长时间多次反复地出现,它整体形成的信息就越靠近真相,因为有时间的冲刷,那些假的慢慢就会暴露出来。所以真金不怕火炼,真功夫不怕穿帮,这是我一直笃定的,所以误解就让它误解把,时间长了自然就知道了。

LEON:您经常说“用好肉身”,对于今年52岁的您来说,伴随着生理机能的退化和欲望的消减,这具“肉身”的使用方法是不是也和从前有所不同?

冯唐:年过半百,你会发现,哪怕你的体重跟大学毕业的时候一样,但状态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个时候是玉树临风,现在是「一袋子劈柴」。比如我年轻的时候,他们都说我目露凶光,现在是我是带着慈祥的目光看着你。甚至我当时写《不二》是在特别忙的时候,花了三年写完,是送给自己40岁的生日礼物,其实也是害怕将来激素水平下降,很可能写不出来了,或是写得没那么好了。

那么如何面对衰老?一个正确的态度,首先就是承认、接受,然后要更积极地去维持。 但是我觉得年老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它巨大的好处在于,你的智慧已经到了一个层次,你发现你做起很多事来,要比原来方便很多,你非常笃定地知道哪种才是正确的方式,你做就好了,你不再疑惑。有些事你大概按照二八原则做就好了,这些人生技巧你已经很熟练了,你的人生智慧也在,所以无论是人生的战略还是执行,都会比原来要高。

很多人50岁到80岁甚至更老,你会发现他们虽然激素下降、体力下降,但是他们的产出并没有下降那么多,特别是在管理方面,举个例子,我的医学导师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全国妇产科里唯一的一个院士,我们平常叫他郎大夫。他曾经参加过一个学术会议,当时有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骨干,在台上说:「我可以非常负责地跟大家说,再疑难再复杂的手术,我都没有一次下不来台。」下不来台是什么意思?就是患者在手术台上出现意外,这对医生来说是很不舒服的一件事,回去很有可能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反正是有很大的挫败感。郎大夫一直是一个非常谦和、很给人「面子」的人,那次他就悠悠地说了一句:「你没有下不来台,是因为你手术做得还少。」这是一个七八十岁的人才有可能说出来的话,所以说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好处,但是长者也有长者的优势。

监制/王珺

编辑/耿鑫

摄影/姜南(ASTUDIO)

摄像/周唯

妆发/李武力

造型/陈希

撰文、采访/郝思嘉

摄影助理/姜雨达(ASTUDIO)

时装助理 / 大旗 

摄像助理 / 王小萌

视频剪辑 / 怡宝 

视频制作 / EI PRODUCTION 

场地鸣谢 / 静水Silent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