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读一读冯唐

作者说的对:不要带着一种定义去读小说。我再加一句:尤其是冯唐的小说。你只要去思考这样一种状态和过程就足够了。但愿您能读出您的新鲜来。

北京北京之《终于冯唐》

《北京北京》写到今天还没有结束,更别说让我望眼欲穿他的长篇了。我期待着今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他终于能在大理的阳光里坐下来,让他胸头的肿涨喷涌而出,最好全世界都安安静静地等着他落完最后一个字。我等待这一天等待了太长时间,想象这一天想象了太多次数。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宁可他这一辈子只是在大理望丽江而返,而我愿意固守丽江想象他那张黑瘦的脸上眼眸中的一抹刀光。

冯唐内心的苦

总之,苦都是旁人看到的,当事人自己到不觉得苦,或以苦为乐,也属正常。鱼儿饮水,冷暖自知。既然趟了文字这趟混水,不妨一趟到底。

在冯唐的文字里狂欢

所以他说:“尽管我只是一只渺小的苍蝇,我要怀着对未知的敬畏和期待,飞进那锅浓汤,试着坏了它。”当我们厌倦了做作的文艺腔,当我们看腻了学者们高深的韬论,不妨歪在床上,读读冯唐。

评《北京北京》

作家冯唐青春三部曲的终结篇。嚣张,嚣张成为这部终结篇里主宰一切的风暴雷电。和《万物生长》、《18岁给我一个姑娘》比,尤其如此。

读冯唐

公元二零零七年八月一个阳光强烈的下午,我守着电脑,看完了网上连载的《北京北京》的最后一个段落,眼眶湿润,内心焦躁,血液飞升,全身滚烫。凉水兜头冲洗之后,绕房疾走三圈之后,还是心烦意乱,还是湿润、焦躁、飞升和滚烫。这感觉让人不舒服,但是我喜欢。

冯唐这厮

冯唐这厮,见过一次,聪明人,面对面的时候一点都不贫,可能不算熟,也可能他就是一嘴不贫但笔特贫的家伙。翻开《北京北京》第一页,就有“佛祖说见佛杀佛见祖日祖”这样遭天谴的句子。他是少数能让我咧着嘴乐、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其作品的作家,尽管他其实只是一个兼职作家(他的本职是搞企业咨询的)。

重温最心坎的姑娘 《北京北京》

北京北京其实是冯唐“积攒下来的二十一本日记,四百五十封书信,现在都可以烧了。该灰飞烟灭的,不复记起。”一个深夜,我路过府右街,遇到小时常在电影里看见的老式交通岗楼。它粉刷一新,孤孑立于壁垒森然的中南海西墙的对面。我忽的明白,它是一个失去意义的微小象征;它是一段受外界影响而变形的“山水和心潮”,它就是冯唐讲述的北京故事。

借你的手一用

《北京,北京》是我读过最迅烈的中文,草原野火一般燃烧,火焰弥漫天地,然后突然一切消失,只有淡淡的青烟飘散。

红月青柳——冯唐的那些姑娘们

这本书连同前面的两本,就是在讲冯唐的年轻和姑娘。我很能理解这样的创作动机,如果有条件有才华,人人都想用如此直白的艺术方式祭奠自己的青春。前一篇书评《小说的意义》中我大惊小怪的抒发了自己随着这样睿智轻松的笔触经事动情的喜悦,这本书看完后再写的书评竟也单纯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