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亚洲雷达 颜欣 王可心 | 2025年6月28日

“中国作家、资深管理顾问冯唐结合时代趋势,将东方典籍的智慧提炼成册,把老子的《道德经》提炼为「成事哲学」,转化成当代人的「生存指南」。”

原文标题:冯唐提炼《道德经》智慧 「无为」哲学变身人间「正道」
作者:颜欣、王可心
从《成事》、《冯唐成事心法》到《了不起》、《金线》等等,再到如今的《正道:冯唐讲透〈道德经〉成事智慧》(下称《正道》),冯唐的成事学系列在写作中不断深入,陪伴了无数读者的个人成长之路。作为冯唐近年推出的国学系列书籍中的第二册,《正道》探讨道家思想关于个人修养与职场管理领域的诸多内涵。
他将于7月19日参与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系列分享新书心得,题目即为《正道》。
2500多年来,《道德经》在全世界已经翻译成90余种语言,有近2000个版本,成为翻译语言种类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中国文化典籍。冯唐的创新,在于把古老东方典籍和管理学这样现代实用的领域挂钩,形成一部引导每个人「成事」的智慧。
1、 为《道德经》祛魅
冯唐所提出的「正道」,并非仅仅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更希望为《道德经》「拨乱反正」。一方面,冯唐希望能为《道德经》祛魅,解除「《道德经》是一本养生书」的普遍误读,让《道德经》回归「服务于帝王管理之道」的原本价值;另一方面,他也想从成事学的角度为管理指出一条「正道」,因为管理学不仅服务于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者,也服务于个人。
老子强调「无为」,但在冯唐看来,无为「不是不干,不是躺平,而是笃定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在这个经济增速放缓的阶段,他的思考犹如定心丸,告诉身处漩涡、不知如何进退的彷徨者:「认死理,下苦功」,「别人的事,关我屁事」。
有学者认为老子的主张出现在社会极乱的时代,可说是「乱世哲学」,而冯唐则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这种细水长流式的智慧,恰恰适合当下的和平时期而非极端情况。在历史发展的多数阶段,个人作为社会中一个渺小的存在,需要心存定力、自给自足,「别折腾,不该干的事情别去做」,如是才能为家、国,乃至天下作出贡献。

2、《道德经》藏管理秘籍
本书的40个章节,分为「智能篇」、「组织篇」、「领导篇」和「安身篇」,层层递进地从个人修养、企业架构、管理秘籍、领导核心、人性发展等角度展开。《道德经》原作约5000字,并无明确的章节划分。冯唐除了对其进行主题提炼、思想解读,并充分发挥了数十年来担任资深管理顾问的商业才能,把道家思想揉合进现实场景,并以通俗平实的语言讲述给普通人。
纵横商界、文学界、医学界诸多领域的他,认为老子主张的「道」如同基石,是当代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底层逻辑。有了这个方向指引,不同行业由此可以生发出更多的规则。
3、成事学解读东方经典
自幼沉浸于中国传统经典的冯唐深知「国学里有好多糟粕」,但国学所蕴含的精华部分又极具普世价值,适用于从地理层面至精神层面的中华民族:「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所共享的就是汉语文化,就要拿国学打底。否则的话你会发现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你有可能一会做事侥幸成,但是时间长了是有难度的。」
自《正道》起,冯唐以管理学视角对于东方典籍去粗取精,开启「从东方典籍看管理」系列,不仅是为读者提供更有效率、更实用的成事之道,更期盼以国学经典的底层逻辑之美突破「西方中心论」。近年常住伦敦的他认为:「现在这个时代,西方人从某种程度上放下他的骨子里的骄傲,摒弃西方中心观点,向中国学习。比如近两年最惊艳我的产品一个来自大疆,一个来自比亚迪,都是中国品牌。」
在解读国学之外,冯唐在互联网世界也不乏讨论度。早在2017年,他的《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一文获得了病毒式传播。而今《正道》一书中,他再次升级性别意识,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加接近于「道」。从管理角度,他更喜欢女性风格,即柔性管理:柔软却能穿石,谦卑却能聚海。
曾任华润医疗集团CEO的他,笑称自己从不是「霸道总裁」,更反对霸道总裁式的管理风格,不会「拎着棒子,总是用一种打仗的状态去做团队的日常经营」。
正如女性每个月面临生理周期的起伏轮转,面对起落早已是女性生存的常态,因此女性的生存智慧就更具韧性,而这种智慧在冯唐看来,正是管理的「正道」。
4、诗集定格母亲一生
柔性管理的源起,或许与他内心深处的那片柔软有关。一年多前,对他影响深重的母亲去世。母亲对他的教育,给了他关于「正道」的最早启发。1998年,27岁的冯唐首次乘坐飞机远赴美国求学。临行前,母亲给他一个装有2000美金的信封:「若有天你混不下去了,你就用这个钱买机票回北京,不管三七二十一,北京还有你妈在。」尽管最终他没有用这笔钱,但母亲的托底成为他前进动力。

母亲走后,冯唐以诗寄情,出版诗集《作为花我从来没败过》,并筹备了同名展览。为完成母亲办展览的遗愿,他从伦敦返回北京与兄姐整理、拍摄母亲成千上万件堆积的遗物。返回伦敦后,失去至亲的切肤之痛放大了时差的痛苦,他索性顺从身体的感受,以香槟助兴,创作出了这100多首情感饱满的诗。
诗、文、摄影,这本书定格了一位强大女人的一生,也定格住母子间无法割舍的传承与联结。「这种感情很多人都有,但不是人人都能表达出来,若这些诗能激起共鸣,寄托一些感情,我想也算善事一件。后来母亲逝世一周年,我也烧了一本给她,虽是迷信,但我觉得或许她能听到。」
本文刊载于亚洲周刊2025年第22期
文章与杂志内容相比有删节
策划:邱立本
编辑:李晓彤
审核:宋阳标
出品:香港 亚洲周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