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若
《猪和蝴蝶》,作家出版社出版05年5月出版。封底“文人相重”的出版手段就不去说了,先看看封面的招牌:“超越《动物凶猛》 比肩《黄金时代》 70年代文学第一人民 冯唐 著”,够唬吧?但读完全书你会发现,这唬头不合适。首先,在一本非小说的封面上大卖作者如何与两本小说的作者“超越”又“比肩”,牵强了;其次,即使什么“超越”和“比肩”只以作者的定语记,那为什么不以作者的小说《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定语作者呢?或者《万物生长》也行,为什么不呢?是不是因为这两个都抵不起来,所以只好拿两个有名头的虚晃晃招着?存疑。
《猪和蝴蝶》的文字给我的感觉很新鲜,有一种酒吧的气息笼罩着你。轻松,俏皮,偶尔有些流气的东西透过来,让你几乎能看见文字北后作者爽朗的一个后仰,听见他喉管里伴着的得意的轻笑——正是惯于说段子的朋友酒酣时的神态。
都写了些什么呢?全书分三卷,第一卷冯唐书话,按作者的话就是“对所读文字指手划脚”的文字,34篇文,5篇作者小说的序和后记,10来篇似乎是对付文友的应景文章,其他杂七杂八说了些带酒气的话。其中有些话似乎是酒高时写下的:“《世说新语》和《史记》一起构成我的文字师承。”,“文字取胜不在多,海子不过也就那三四十个字被人们记得。”,当然也有很出色的文字:“张爱玲是个异数。你可以不爱读,但你挑不出任何短处。张爱玲巨大的旗袍阴影之下,新锐女作家不脱,如何出头?”,“胴体比身体淫荡一千倍”。第二卷香江文饭,十篇文,看样子是南迁后写于香港的文字。更世俗些,无论是观点还是文字。第三卷少年念想,九篇文,用作者的话说“全是做作的文艺腔”,很实在的一句话。三卷勉强凑合到一起,仿佛三个不规则的木片被很随意的用胶水粘在一起,就成了一本《猪和蝴蝶》。
说点儿细节。
开篇《王小波到底有多伟大》里,说“小波的不足显然易见”。一,“文字寒碜”;二,“结构臃肿”;三,“流于趣味”。说老实话,王小波是我敬重的作家,他四卷本的全集是我喜好的桌头书。我不懂文学批评,但我觉得,作家的文字好比人的人格,批评一个作家的文字寒碜就好比批评一个人人格有问题,在受批评者是难于接受,尤其是专业作家(王小波正是),在批评者或许也正暴露了自己的寒酸吧?再说“结构臃肿”,这当然是见仁见智的,但至少是得针对同一个对象才谈得上见仁见智。说《黄金时代》结构臃肿或许有人赞同,但是说《沉默的大多数》结构臃肿,那我倒觉得《猪和蝴蝶》更当得起。最后“流于趣味”,我看也是作者很自我的说法,即使以小波的小说记,也不是“流于趣味”的作品,况且还有那厚厚的一本睿智与厚道的《沉默的大多数》。
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