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采访 – 独家专访|创业者冯唐

陈药师 / 风尚志杂志 /  2023-06-19

2000多年前的一天,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正处于弥留之际,吕后问他:“萧何死后,谁来当丞相?”刘邦认为:萧何之后可以让曹参来担任丞相;再之后,由王陵接任相位,陈平和周勃来辅佐。

正是这个决定让刘邦死后,嚣张的吕后也无法独断专行,确保了汉朝的稳定发展,也才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

看起来,这是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在冯唐眼中,这个故事中蕴涵着与管理、人生相关的大智慧。刘邦的判断中有一条珍贵的“金线”,这条金线在人的脑海中若隐若现,他真实存在又难以描述。你总能窥视到金线在发挥作用,比如让汉朝江山延续、让苹果公司持续创新、让很多年后重读《百年孤独》的人依然为马孔多那绵长的雨季而唏嘘不已。

金线,就如同细密的针脚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初提及金线的时候,冯唐已经是一位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家。早年,他是这样描述文学的金线的:“文学的标准的确很难量化,但是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洞若观火。”

是的,在文学的浩瀚世界里,当然潜伏着一条金线,让经典作品突出重围,穿越时间的洗涤依然在图书馆、书店中以及人的心灵深处占据一席之地。就像作家卡尔维诺说的那样:“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冯唐认为,除了文学,我们的生活与生意中同样存在着金线。就比如,刘邦临终的决策正是让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最漫长的朝代之一的那条金线,而且,冯唐还将刘邦、曹操等等出现在《资治通鉴》纸面上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和管理学、领导力、执行力、沟通力等现代概念联系在一起,重新构建一种管理学思维,毫无疑问,冯唐依然用“金线原理”来命名自己的管理学智慧。

但我内心深处有某种疑问,在我固有的认知里,管理学发端于西方社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是由西方人构建起来的。大概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的管理思想就开始以澎湃之势涌入中国,管理学的书籍也成为中国出版行业最赚钱的门类之一。从J.P摩根一手打造的金融帝国到杰克·韦尔奇的“数一数二理论”,再到史蒂夫·乔布斯改变世界的狂想……今天我们又热衷于谈论将火箭送上太空的埃隆·马斯克的疯狂与梦想是如何一步步变成现实的……

我们似乎很少向中国的典籍中去寻找管理思想的真知,而“金线原理”又过于悬浮,似乎很难马上成为改变我们管理模式的可执行方案,而现实是,很多人渴求能获得即刻改善经营困境的良方,他们期待着能有一副药能包治百病。

这些疑问盘旋在我的脑海,我非常期待能有机会当面向冯唐提问,同时,我更想知道,这些玄妙的管理学思想又跟他写过的那些躁动的与荷尔蒙相关的小说、散文有什么样的关联。要知道,他的文字总是有一种神秘的节奏感,就像德彪西那不拘一格的曲调一样冲破了文字固有的束缚,又能迅速抓住你的内心。很早之前,他曾经多次提及要苦心孤诣地修炼文字,以此打败时间。而今天,当他开始宣扬自己的与管理学相关的“金线原理”的时候,打败时间的手段是否又发生了变化?

采访的地点在北京颇有些名气的商业区蓝色港湾。冯唐正在这里一家名叫KUN的美术馆做自己的个人书画展。虽然我已经来过蓝色港湾无数次,但还是没法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这家美术馆。我突然感觉自己就像卡夫卡笔下的土地测量员,无限接近目的地,但就是无法到达。也或者说,我更加迷恋的那个冯唐是藏在书斋里写字的冯唐,我当然知道他早年学医,后来成为跨国公司的高管、国企的杰出管理者。但在我的印象中,冯唐还是那个说“文艺有什么作用?至少能启人心,多有点美感,往天上一看,不光有太阳。这人一分心,独立性就能建立一些。”的冯唐,冯唐还是那个对文字极为苛刻但又让人看不到雕琢痕迹的冯唐。

但我们真的碰面之后,这些疑虑也在缓缓地消散,他似乎还是我印象中的冯唐。他很高很瘦,形销骨立,他待人热情,善于问候。

在过去的几年里,他躲在伦敦一座老房子里写字、读书、录制关于《资治通鉴》的课程。这座老房子基本上符合冯唐对书房的要求:有舒适的床,有触手可及的书,窗外有迷人的风景但不能太过喧嚣。是的,在伦敦的书房里,有他翻烂了的《资治通鉴》,有插着“小蜜蜂”录音设备的相机,镜头看似逼仄,但是冯唐能带你穿越古今,与历史上那些杰出的灵魂对话,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细节中寻找普世的管理智慧。

回国的日子,他会极力推广自己的“金线原理”, 事实上,4月23日上线的《金线原理》第一期视频课的录制,冯唐极为用心,他走进摄影棚,对讲课的内容字斟句酌,他试图在“干货”与指导思想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他既提供管理的工具,又超越了工具的窠臼,他努力洞悉、传播金线的本质。

他努力让更多的人能理解和掌握不可言说的“道”与可量化的“术”。

冯唐自己则将传播“金线原理”当做一次创业的冒险。在“金线原理”视频课程上线的十多天前,冯唐在公众号里宣布:“我们创业了”。这家机构叫“成事不二堂”,“立志做一个不一样的商学课堂。”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既有的商学院要么为了帮助学员搭建人脉而设,要么课程缺乏实用性,毕业之后,你依然无法解决管理中的困境和生活中的难题。于是冯唐打算做一次尝试,“拿出看家本领”给年轻人提供实用的商业技能、技巧和三观的培训。

有趣的是,冯唐认为,掌握“金线原理”的目的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成事”,这就颠覆了固有的传统成功学对我们的侵扰,我们的人生不应该充满焦虑的去追求“成功”,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成功会让我们物化,会让我们变成机器的衍生品,会让我们忘记为什么出发。而“成事”,在冯唐的笔下更多的是一种我们面对纷繁世界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比如,在《冯唐成事心法》中,他写道:“用平常心处世,用进取心做事。手上有刀,心中有佛;脚下有闹世,心中有山水。一个易行的方式是:上班你就埋头做事,下班埋头文艺,开会杀伐决断,然后去博物馆看美好的书画、器物,养眼、养心。”

你很少在一本讨论管理学的著作中看到如此清爽、连绵的笔调和抑扬顿挫的叙事节奏。在另一本《成事 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中,我们也几乎看不到管理学书籍中常常出现的公式、模型、图表,相反,我们能读到一些直击心灵的句子,能找到一些药方缓解我们的焦虑,比如这一句:“越是能干的人,越是成就了很多的人,越是容易心重,越是想赢怕输,越是容易动作变形、寝食难安,越是不能‘治大国若烹小鲜’。迈不过这个坎儿,再聪明勤奋能干,也就是诸葛亮。买过这个坎儿,就是曹操、刘秀、刘邦。”

那么如何“成事”呢,冯唐的答案就是掌握“金线原理”。他在国际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工作多年,而后者最具盛名的管理模型就是所谓的金字塔原理,但是冯唐认为,“金线原理”要比金字塔原理更加多元化,也能解决我们生活中更多的问题。简单来说,“金线原理”的核心就是“以假设为驱动,以事实为基础,有逻辑的真知灼见”。接着,他又将“金线原理”拆解成审题力、逻辑力、分析力、行动力、沟通力、团队力、内核力七大神力,冯唐笃信如果你能掌握这些能力,你就能“成事”。

这样看来,冯唐似乎又陷入到了固有的管理学课程的模式当中去,但事实上,冯唐会在更加辽阔的语境中去剖析“金线原理”,他带着一如既往的自负的语调说:“(商学课堂)如果不是我做,谁做?如果不是现在做,什么时候做?用中文讲管理,我不讲谁讲?讲东方管理智慧,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从历史看管理,从西方管理理论、管理实践看管理,除了我还有谁?实在想不出来,没有多少竞品。”

我们来尝试着说明一下,比如说审题力。冯唐强调,审题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避免审题错误也是“金线原理”的一部分。那么如何避免审错题呢?冯唐的答案是“往下打”,也就是一步步地追问反思。

在麦肯锡工作的时候,冯唐经常要参与人才招募,他举了一个例子,非常实用:“作为面试官的时候,我见过太多的马上就开始答题的,连想都不想就做判断的。认为自己足够漂亮,足够聪明,足够智慧,他可以认识到一切,但他完全不知道我在问他什么。我是非常开心地看到,有些被面试者会淡定、淡定、淡定,会停下来,哪怕十秒、二十秒。在我问他问题之后,他会回问我一些问题,他会淡定地想想,自己对这个问题是不是想周全了?是不是运用二八原则把百分之八十的可能的坑、可能的范围都想到了?”

这大概就是“金线原理”的冰山一角。你可以想象,类似的问题可以在多个维度“往下打”,直到实现一个“高标准”的要求。

在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冯唐确实跳出了我对他固有的看法,他思维缜密,逻辑严谨,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他似乎都早就有了答案,即便是看似宏大的抽象的主题,他也能抽丝剥茧般地化解开来。这是“金线原理”的力量吗?

偶尔,我会有点恍惚,坐在你对面的这个中年男子有多重身份,作家、诗人、原企业高管、顶尖战略管理专家,哦,对了,他还是一位独树一帜的书法家。如果说,他将自己的每一个爱好都做到了极致可能为时尚早,但他确实让自己的每一个面向都以最佳的姿态呈现在公众面前,他旺盛的好奇心也能通过某种奇特的方式来满足。

在我们讨论管理学的时候,冯唐就坐在自己的书画中央,那些娟秀圆润又别具一格的字体环绕着我们,那些冯唐写过的关于爱情、青春的短句被写在一张张小纸片上散落在我们脚下。我突然有种顿悟,早些年,我读冯唐鲜腥的文字,比如《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北京北京》,能化解我青春躁动时刻的困惑;而今天,我们依然面对着不确定的人生、模糊的世界、能否成事的悬疑。于是,冯唐来了,他尝试着用金线去找到所有谜题的答案。

F风尚志:文学的金线和管理学的金线原理有什么关系吗?

冯唐:文学中是有一条金线的,很难量化,很难标准化,也无法定义,但这条金线是真实存在的。那么这条金线是什么呢?就是高标准,一本小说,我看30页就能判断出是不是一本优秀的作品,因为我能看到这本小说是否在金线之上。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些评审也是如此,他们能洞悉什么是高标准。

管理也如是。我是做战略咨询战略管理的,你出了一个方案或者战略计划,我一看就基本上能够判断是不是合格,是不是靠谱儿。我怎么判断出来的?就是一层层往下打,来判断是否有那条金线。

F风尚志:以假设为驱动,以事实为基础,有逻辑的真知灼见和高标准、“往下打”是怎样的关系?

冯唐:还是举个例子。比如如何选拔人才,如何选拔高标准的人才,就需要“往下打”。

首先,他要能管好自己,他有公序良俗的内在要求,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其次他能管好团队,知人善任;第三点,他能管好项目;第四,这个人要有足够的运气。运气看似是玄学,但你不能否认运气也很重要。一个能成事的经理人能带来一些运气、带来一些好风水、带来一些气场……

你看,这里面就有逻辑,有事实,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往下不断地深入,而每个角度又都不重合。最后,我们就能判断,这个人是否在金线之上。

F风尚志:听起来好像不是特别容易把握。

冯唐:对,很难掌握。其实不仅金像原理很难掌握,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没那么容易把握。写个字容易吗?当一个好的管理者容易吗?能否成事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但首先你要明确确实有“金线”的存在,否则你就会没有章法的工作和生活。你要想成事,就要努力攀爬到金线之上。

F风尚志:你说运气很重要,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吗?

冯唐:我能力也很强,但是运气又非常好。我想我是一个有战略能力的人,这种能力能让我将自己这块材料打磨好。但是要跳出来说的话,我想我是赶上了好的时机,这就是运气好。

我2000年参加工作,那时候北京平均房价3000块人民币左右,听起来很诱人,可是即便很便宜,当时刚毕业的年轻人还是买不起房。但是,我第一个工作的年收入是100万人民币,我当然可以买得起房子。所以,我当时能成事,大体上是努力和时机交相辉映的结果。

F风尚志:既然开了课程,您也是一位老师了,您会如何带徒弟呢?

冯唐:其实,麦肯锡就非常强调师徒这种学习和工作的模式。我曾经总结过,一个人获取智慧有四个渠道:读书、行动、学徒、做事,跟着老师学习很重要。而且我认为,老师要做到行不言之教,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老师不应该总是指责学生、批评学生,而是要言行一致,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行动的表率。

另外,因材施教非常重要。你看,现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很多平庸的工作机会会被取代。那作为老师,就更要挖掘出学生的个人特点,因材施教,使其成为不被取代的人。

CAST